他们为何走上了吸毒之路

提起吸毒,恐怕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联想到160多年前那场罪恶的鸦片战争,想起绵延旧中国百余年的鸦片烟毒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应该说,中国人对毒品有着切肤之痛。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中国禁绝毒品祸害三十余年后,一些人竟会走上吸毒之路呢?

根据我们的调查,影响吸毒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吸毒具有不同的原因。

没看清毒品的真面目

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有87%的吸毒者在滥用毒品之前对毒品知识了解甚少,或根本不了解;有72%的吸毒者不知道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由于受教育程度、知识、生活经验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从文化程度看,绝大多数吸毒者是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对毒品的愚昧无知使他们抱着“吸着玩儿”或“吸一两次没什么,不会上瘾”的无知、侥幸心理而尝试吸毒。上瘾后欲生不成、欲死不能的巨大痛苦,又使得他们后悔莫及。此时,他们已经摆脱不了成瘾的缠绕。

存在心理问题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初次吸毒后对毒品作用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主观反应和感受。一种人在第一次吸毒后感到不舒服,出现头晕、恶心等,这部分人此后可能不会再滥用毒品。而另一种人在首次吸毒后却发现了能使内心世界满足、强烈感受到发现“新大陆”的刺激,这些人往往会说“这正是我要寻求的感觉,它可以使我适应环境”,于是一发不可收。这里,除了毒品种类、剂量等因素外,个体的情感过程、心理状态起了重要作用。这种情感过程往往带有缓解心理压力、寻求精神解脱、逃避现实矛盾的性质。

又一项调查发现,许多吸毒者是那些涉世不深、情感脆弱、心理不稳定的青少年:他们具有常人少有的烦恼,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的烦恼,企图借助于药物(毒品)寻求一种即时的解脱和情感上的慰藉,以减轻焦虑、紧张、烦闷,弥补精神上的空虚。这种负性、消极情感状态,加上药物的作用,往往可导致药物滥用或加速药物依赖。因此,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人是吸毒的“脆弱”人群。

好奇心的驱使

据1998年全国禁毒展览提供的数据,我国吸毒者中85%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82%的人是由好奇心驱使而尝试吸毒,进而成瘾的。毒品在我国已禁绝多年,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不知毒品为何物,“海洛因什么味?”“吸了它真的会飘然如仙吗?”在毒贩、“朋友”的引诱、影响下,一些好奇心强、意志薄弱者便由尝试吸毒而上瘾。这其中既有尚未走入社会的青少年学生,也有工人、职员、医生、演员等社会各阶层人员。

有结帮倾向和不良交往

心理学家认为,十几岁是“结帮年龄”,易出现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在兴趣、爱好、观念、习惯相投的同学、朋友中尤其突出。这一年龄时期的最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需要在同龄伙伴那里得到某种接受,而这恰好是导致青少年不良交往的重要原因。最常见的是吸烟,往往会成为不良交往的基本的、不可少的内容。如果这些青少年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得到毒品,则很容易从吸烟进一步演变为吸毒,成为一种群体越轨行为。因此,青少年之间的相互模仿、不良交往及其由此产生的“结帮倾向”,是青少年沾染上吸毒恶习的重要原因。

“人格”有问题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吸毒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有显著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些人通常对社会、家庭缺乏责任感,做事不顾及基本的社会规范,完全凭个人好恶行事,不计后果;一有欲望就迫不及待地要得到满足,缺乏良知和羞耻感;难以从经历和惩罚中汲取经验教训,所以屡教不改。当然,吸毒只是种种不良行为之一。

这种类型吸毒者的特点是,以药物(毒品)来补偿其人格缺陷,用这种方式表示其对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反抗。这些人吸毒多不是出于无知和好奇心,而是强烈的逆反心理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哲学驱使他们滥用各种毒品,借以发泄不满情绪,逃避现实,掩饰内心的冲突和混乱。此外,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吸毒者往往兼有违法和贩毒等犯罪活动,即人格障碍导致了吸毒,而吸毒后加重了人格障碍,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其他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享乐主义思潮冲击着社会,造成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混乱,出现价值观和人生观偏移。显而易见,这是导致药物滥用流行的重要社会因素。从现阶段我国吸毒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吸毒者大多文化水平比较低,许多人是文盲或半文盲。一些人在赚钱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享乐,吸毒成为他们追求的“高级享受”。在一些地区的某些群体中,甚至以吸毒作为炫耀的资本。

重估毒品经济
减肥药含K粉,十位女士服后精神失常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导航
关闭

我的购物车

Viewed

Recently Viewed

关闭

商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