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嗨K 时尚还是犯罪?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中的“嗨K”族将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视为“娱
乐消遣品”。他们大多因为猎奇和寻求刺激而吸食新型毒品,并认为这是一种时尚。
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分析新型毒品的危害性以及青少年吸
食新型毒品的违法性的基础上,阐释了青少年“嗨K”的原因链:冲动性人格一自我
控制弱化一社会联系薄弱一犯罪机会一吸食新型毒品。

近几年来,我国吸食新型毒品的青少年群体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从天津市公安局禁毒
办统计的数据分析得知,2007年以来,天津市破获的较大的毒品案件中,新型毒品案件占了
81.4%。2008年,天津市破获的1000克以上的毒品案件中,全部都是新型毒品;在警方收缴
的各类毒品中,新型毒品占据84.2%.70%以上的吸食新型毒品者都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
他们将自己吸食新型毒品的行为统称为“嗨K”。作为疯狂、狂欢的代名词,嗨(high)代表时
尚,代表青春,代表前卫。被青少年美其名日“嗨K”的行为,在犯罪学视角中被称之为青少年
吸食新型毒品犯罪。

一、“嗨K”无害?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90%以上的新型毒品吸食者认识不到其危害性。他们否认自己是
在吸毒,认为那只是自己的一种乐趣,是缓解压力的手段。“嗨K”无害论在某些青少年群体
中得到认同,新型毒品被其视为“娱乐消遣品”。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
新型毒品主要是指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
的一类药品(毒品)。与传统的鸦片类毒品相比,新型毒品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因为其滥用多
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根据新型毒品的毒
理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冰毒,即甲基苯丙胺,外观为纯白结晶体,吸食后对人的中枢
神经系统产生极强的刺激作用,能大量消耗人的体力和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
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吸食成瘾者还会造成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和好斗等情况;摇头丸,属
于具有明显致幻作用的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由于滥用者服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随
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称为“摇头丸”。其外观多呈片剂,形状多种多样,五颜六色,用
药者常表现为认知混乱,行为失控,其常常引发集体淫乱、自伤与伤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
及急性心脑疾病;K粉,学名氯胺酮,属于静脉全麻药,临床上用作手术麻醉剂或麻醉诱导
剂,具有一定精神依赖性潜力。K粉外观上是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水。滥用氯胺酮
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遗症,轻则神志不清,重则可以使中枢神经麻痹,继而丧命。此外,它还
使人产生性冲动,导致许多少女失身,所以又称之为“迷奸粉”或“强奸粉”:三唑仑,又名三唑
氯安定、海乐神,是一种新型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催眠、镇静、抗焦虑和松肌作用,长期服
用极易导致药物依赖。因这种药品的催眠、麻醉效果比普通安定强45至100倍,口服后可以
迅速使人昏迷晕倒,故俗称迷药、蒙汗药、迷魂药。三唑仑无色无味,可以伴随酒精类共同服
用,也可溶于水及各种饮料中。

新型毒品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新型毒品系人工合成的化学类毒
品,制造成本低、周期短、风险小。海洛因系原植物加工合成类毒品,制造成本高、周期长、风
险大;二是吸食冰毒、摇头丸、K粉、麻黄素片等新型毒品后,吸食者兴奋、狂躁、易性乱、抑
郁、易怒,且连续三四天不吃不睡,出现幻觉、错觉、猜疑、恐慌等精神病症状,其极易在吸毒
后的幻觉中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攻击行为。而吸食海洛因后,吸食者则绵软无力、昏睡,在毒瘾
发作时,其有可能为筹毒资而攻击亲人或他人;三是新型毒品吸食方式多以饮料瓶做成水烟
筒吸食,也有的为追求综合效果,将海洛因和冰毒等新型毒品掺在一起吸食或注射:四是吸
食者对传统毒品会产生强烈的生理的依赖,而长期服用新型毒品会产生很强的精神依赖:五
是新型毒品具有群体性吸食的特点,吸毒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在一起聚众吸毒,并且
在超强、超重的重金属音乐刺激下才能有助于药效的发挥,所以一些练歌房专门设有供吸毒
者使用的房间,叫“嗨房”。在一些娱乐场所,还有专门陪“嗨”的服务小姐,这种人也有一个专
有名称——“嗨妹”。她们向客人推销摇头丸和K粉,以招揽顾客,赚取钱财。

在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人群中,其所谓的“嗑药”就是吃摇头丸,“打K”就是吸食K粉,
“溜冰”则是吸食冰毒,据上海社科院公布的关于新型毒品实证研究报告显示,初次使用新型
毒品者的年龄以21-30岁年龄组占首位,占40.6%;20岁及以下年龄组占17.4%.其中年龄
最小的仅12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上层社会人群。很多低龄吸毒者的
“第一口”都是在同学聚会、蹦迪等活动中尝试的。多数吸食新型毒品者对“嗨K”的危害知之
甚少,有的人最初竟出于“不吸没面子”的动机而沾染上毒品。特别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年轻
的白领和企业高管成为吸食新型毒品的高危人群。在调研中,笔者曾对吸毒成瘾被送往戎毒
所强制戒毒的A(男,27岁)进行访谈。这名吸毒者有自己的生意,但就是有“嗨”的爱好,他常
常牵头组织吸食者一起“嗨”。有一次,他过生日,召集了近30名“志趣相投”的“嗨友”一起娱
乐,那一晚上的毒品消费额达到了20万元以上。在某房地产公司担任销售主管的D(女.25
岁),是在一个朋友的生日Party上第一次“嗨K”的。其间,有人拿出嗨粉让大家嗨.D不肯,
两个身材苗条的女子就劝D.说嗨粉可减肥,不用吃药饿肚子,还能让自己开心。D因此动
心。一次两次的嗨,体重是有些下降了,但从此她嗨不“嗨K”就由不得自己了。

天津禁毒办的B警官告诉笔者,新型毒品的可怕之处更在于它的致幻性,吸食后很容易
使人产生幻觉,有的吸食者称“嗨大”后“要什么有什么,想要别墅,别墅就在眼前了:想开宝
马,自己就在宝马车里了”,而这些幻觉会成为一些暴力、强奸案件的诱发原因,极易导致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2009年3月24日晚上1 1点半,笔者在天津某酒吧灯光幽暗的嗨房里
看到,在震耳欲聋的低音炮音响轰击下,嗨女C-边疯狂地扭动身体,一边兴奋地叫着:“哈,
我看到一个柜子打开,捆扎好的钞票一沓一沓地往下流,直到流成一座小山……”(C嗨出的
幻觉)她又“打”了一条K粉,其神智渐渐迷茫,身体燥热,她索性把衣服脱了,上身赤裸着跳
舞、唱歌、喝酒,而浑然不觉。C逐渐清醒后,笔者问她:“如果不泡吧,晚上做什么?”沉默片
刻,她从牙缝中挤出两个字:“无聊。”C的周围已形成一个个圈子,彼此互称“嗨友”,他们在
很多“嗨场”秘密聚会,通宵跳舞,狂欢畅饮,甚至发生性行为。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许多吸食新型毒品者对新型毒品的危害没有充分的认识。B警官
告诉笔者,他所接触过的新型毒品吸食者中只有一人承认长期吸食摇头丸和K粉导致了记
忆力减退。据B警官介绍,在“嗨”的特定环境下,正常人呆上半个小时就会感觉耳膜疼,并且
精神上会受不了,而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在重金属音乐中来回蹦跳,摇头达数小时之久,这样,
他的心脏长时间处于高度超负荷工作状态,其损害可想而知。而吸食者并不将摇头丸、K粉
等视为毒品的原因在于,人体对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的生理依赖性相对较少,不在特定
的环境中,短期内吸食者不会有特别再想吸食的感觉,从而使吸食者认为不会上瘾。因此,相
当一部分吸食者尤其是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知度不够,甚至产生了“无害”的印象。而实际
上“摇头丸”和K粉等新型毒品均属我国规定管制的精神药品,长期吸食容易引起高血压、心
脏病、精神分裂等疾病,无节制地吸食还会危及生命,其他的副作用还有诸如记忆力减退、精
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因此,只要是毒品就会致瘾。长期服用新型毒品会产生很强的精神依
赖,服药后感觉不到疲倦,但药效消失后身体极度疲乏。大量吸食这类新型毒品还会严重损
伤心、脑,甚至导致死亡。

二、“嗨K”无罪?

受国际国内涉毒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制贩冰毒等新型毒品活动日益猖獗。一些不法分子
在歌舞娱乐场所大肆销售新型毒品,少数歌舞娱乐场所经营主暗地纵容、容留吸贩毒活动,
各地歌舞娱乐场所吸贩新型毒品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新型毒品的泛滥,青少年已经日益明
显地成为最容易受这类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之一。由于年轻人精力充沛、追求新奇、寻找刺
激,非常容易受到这类新型毒品的诱惑和俘虏。歌舞厅、迪吧等娱乐场所是青少年群体乐于
消费的地方,同时也是新型毒品泛滥的场所。青少年“嗨K”族大多因为猎奇和寻求刺激选择
了新型毒品,而新型毒品漂亮的伪装又使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在吸毒,而认为这是一种时尚。
“摇头万岁,嗨药无罪”是“嗨哥”、“嗨妹”中的流行语。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其所规定的毒品犯罪包括以下12项子罪名:非法提供麻
醉药品、精神药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非法
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
罪;走私制毒物品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非法持有毒品罪;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我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
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
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一规定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明确了毒品的概念。由此可见,我国刑
法对新型毒品的犯罪圈也予以了划定,并明确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
应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刑法并没有将吸毒确认为犯
罪,相关法律只是将其定位为一般违法行为,对其采取强制戒毒的处罚措施。但是,我们绝不
能对吸毒这一违法现象掉以轻心。因为大多数青少年的毒品犯罪都是由吸毒引起的。可以说,吸毒是毒品犯罪的重要源头之一。本文所谓毒品犯罪不仅局限在制毒、贩毒、运输毒品等
直接以毒品为犯罪对象的传统意义上的毒品犯罪,还包括由于毒品引起的抢劫、盗窃、卖淫、
走私枪支等犯罪行为。

案例-:2009年2月6日下午,贵阳市飞山街发生一起劫持人质案件,一名男性疑犯持
刀劫持一名少女,但未提出任何要求。云岩警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工作,成功处置这一案件,
生擒犯罪嫌疑人张某,并将被劫持人质安全解救。在将张某抓获后,公安机关立即着手对其
进行审查,了解其作案动机等情况。但面对民警的讯问,张某语无伦次、答非所问。由于警方
在张某身上搜出疑是吸毒所用的锡箔纸,警方依法对其进行尿检。经检验,张某案发前曾吸
食新型毒品。同时,通过对清醒后的张某进行审查,警方得知,案发前,张某过量吸食新型毒
品从而引起精神错乱,导致其幻想有人要加害于他,进而实施劫持人质犯罪。目前,公安机关
已将张某依法刑事拘留。

案例二:2007年5月27日,卖淫女严某(1987年出生)在江宁金元宝大酒店“陪溜”,因
吸食冰毒过量而死亡。

三、法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嗨K”的原因

在法社会学视角下,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的弱化是当下青少年“嗨K”的主要原因。用社
会控制理论来解释,人与其所生活的社会之间,是依赖着一种被称为“社会链”的东西加以维
系着的。当人和社会之间的维系程度薄弱乃至破裂时,个人就会无所拘束,从而产生越轨甚
至犯罪行为;而当人和社会之间的维系程度紧密牢固时,来自自我的本能冲动、欲望因受到
社会联系的控制,可以阻断越轨和犯罪行为,从而产生顺从社会规范的行为。而依据自我控
制理论,犯罪正是自我控制弱化再加上适合机会的产物。其基本观点是:自我控制弱化的人
之所以犯罪是为了直接满足瞬间的欲望,其很少考虑长远利益(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人能够延
迟满足,做事有计划性);自我控制弱化的人之所以选择犯罪是因为能够从焦虑中得到解放
(自我控制弱化的人缺乏忍耐力,好冲动,动辄以暴力解决冲突)。笔者通过对46名天津吸食
新型毒品青少年进行访谈发现,在吸食新型毒品的青少年人群中.大多数人在吸毒之前对
“人活着就是要及时享乐”的观念认同程度相当高,对“只要会混,读书不好照样可以赚大
钱”、“凭感觉做事,没必要活得太认真”、“在社会上混不可能一点违法的事也不做”等主流文
化反对的价值观持认同态度。在性行为方面,半数以上则表现为性行为的低龄化和多性伴倾
向。

个案1:甲男(1987年出生):“我爸妈都在狱里。我十几岁就在社会上‘混’。我帮助老大
拉拉场子,有时候出去压阵,事情成功后就可以分到很多钱。一般说来我每月收入少则五千,
多则八千、一万。这样的收入,不但够吸毒,还可以找小姐。”在毒品黑社会中,甲男这样的青
年会被视为是有能力、有本事的角色。他在非主流文化群体中获得了归属感和满足感,自认
为能实现自身价值。

个案2:甲女(1985年出生):“我觉得K粉是人没有办法去抗拒的,诱惑力太大了。如果
想远离,首先你结交的朋友圈子不是这个圈子,身边没有在娱乐场所玩的人,因为人是跟着
环境走的,人必须去适应环境,不是环境适应人。如果所有人都不嗨,就你一个人嗨,还有什
么意思!大家都嗨,我也跟着嗨……我的自控能力不强,我估计我要是回去再接触这个圈子
的人,我可能还会嗨。”

个案3:乙男(1983年生):“你可能对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并不是很熟悉,现在的年轻
人,特别是在外面玩的,一般都能接受一些新潮思想,大家在一起玩,如果放不开,不可能玩开心。像一夜情这种事情,我们大家都不在意。女孩子来这边嗨的,很多都是空虚无聊,想体
验一些刺激和快感。”

在以往的研究中,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大多被简单地归结为好奇、精神空虚和结交不良朋
友。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青少年为什么会对毒品产生好奇?为什么会丧失生活目标、精神
空虚?为什么会结交举止不端的朋友?萨瑟兰提出的差异交往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行为主要
是由他的社会交往所决定的,一个人犯罪行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同有犯罪行为的人交往的
结果。如前所述,新型毒品具有群体性吸食的特点,许多“嗨K”族都是在朋友聚会上吸食第
一口新型毒品的。根据萨瑟兰的理论,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经
过互动而学会的,这种学习的过程往往完成于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在这样的群体中,青少年
所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在其他环境中所受的影响。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还有犯罪亚文化理
论。在某种意义上,新型毒品亚文化群体,就是娱乐场所的亚文化圈子。吸毒亚文化对青少年
吸食者的影响,并使其实现高度的文化认同是近年来青少年“嗨K”蔓延的主要根源。从笔者
的个案访谈资料分析来看,新型毒品亚文化的价值观念是西方“前卫、时尚、狂欢、刺激”的高
峰体验理念,新型毒品亚文化迎合了青少年崇尚个性张扬、叛逆家庭与社会、追求人生享乐
的心理。

个案4:乙女(1986年出生):“我们都是时尚达人……所以玩新型毒品的多数还是像我
们这样喜欢挑战、喜欢追求刺激、喜欢走在社会最前沿的新潮人。”

在一个新型毒品亚文化群体中,个体在从初次接触摇头丸、K粉、冰毒等到彻底成为新
型毒品吸食者的过程中,群体亚文化氛围对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当青少年群体成
员聚集在酒吧、歌舞厅、夜总会等特殊化的社会情景中时,新型毒品亚文化氛围会被极大渲
染。特殊的音乐节奏、疯狂的舞蹈、鼓点,均会激起年轻人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参与和冲动。而
这些新型毒品就成为他们疯狂摇摆和寻求刺激的兴奋剂。

综上,笔者认为,青少年“嗨K”的原因链如下:冲动性人格(目光短浅,具有麻木性和非
理性倾向,乐于冒险,缺乏忍耐力)→自我控制弱化(以自我为中心,家庭教养不良)。社会联
系薄弱(因不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而融入亚文化群体)→犯罪机会(闲暇时间充裕,经常出
入娱乐场所,能够得到毒品)→吸食新型毒品。当前,青少年“嗨K”蔓延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
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反
毒防毒知识的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净化适合青少年健康
成长的社会环境,提升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使青少年爱惜生命,自觉远离
毒品,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中的“嗨K”族将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视为“娱
乐消遣品”。他们大多因为猎奇和寻求刺激而吸食新型毒品,并认为这是一种时尚。
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分析新型毒品的危害性以及青少年吸
食新型毒品的违法性的基础上,阐释了青少年“嗨K”的原因链:冲动性人格一自我
控制弱化一社会联系薄弱一犯罪机会一吸食新型毒品。

近几年来,我国吸食新型毒品的青少年群体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从天津市公安局禁毒
办统计的数据分析得知,2007年以来,天津市破获的较大的毒品案件中,新型毒品案件占了
81.4%。2008年,天津市破获的1000克以上的毒品案件中,全部都是新型毒品;在警方收缴
的各类毒品中,新型毒品占据84.2%.70%以上的吸食新型毒品者都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
他们将自己吸食新型毒品的行为统称为“嗨K”。作为疯狂、狂欢的代名词,嗨(high)代表时
尚,代表青春,代表前卫。被青少年美其名日“嗨K”的行为,在犯罪学视角中被称之为青少年
吸食新型毒品犯罪。

一、“嗨K”无害?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90%以上的新型毒品吸食者认识不到其危害性。他们否认自己是
在吸毒,认为那只是自己的一种乐趣,是缓解压力的手段。“嗨K”无害论在某些青少年群体
中得到认同,新型毒品被其视为“娱乐消遣品”。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
新型毒品主要是指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
的一类药品(毒品)。与传统的鸦片类毒品相比,新型毒品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因为其滥用多
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根据新型毒品的毒
理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冰毒,即甲基苯丙胺,外观为纯白结晶体,吸食后对人的中枢
神经系统产生极强的刺激作用,能大量消耗人的体力和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
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吸食成瘾者还会造成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和好斗等情况;摇头丸,属
于具有明显致幻作用的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由于滥用者服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随
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称为“摇头丸”。其外观多呈片剂,形状多种多样,五颜六色,用
药者常表现为认知混乱,行为失控,其常常引发集体淫乱、自伤与伤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
及急性心脑疾病;K粉,学名氯胺酮,属于静脉全麻药,临床上用作手术麻醉剂或麻醉诱导
剂,具有一定精神依赖性潜力。K粉外观上是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水。滥用氯胺酮
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遗症,轻则神志不清,重则可以使中枢神经麻痹,继而丧命。此外,它还
使人产生性冲动,导致许多少女失身,所以又称之为“迷奸粉”或“强奸粉”:三唑仑,又名三唑
氯安定、海乐神,是一种新型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催眠、镇静、抗焦虑和松肌作用,长期服
用极易导致药物依赖。因这种药品的催眠、麻醉效果比普通安定强45至100倍,口服后可以
迅速使人昏迷晕倒,故俗称迷药、蒙汗药、迷魂药。三唑仑无色无味,可以伴随酒精类共同服
用,也可溶于水及各种饮料中。

毒贩扮家庭主妇菜市场交易落网 青菜里藏海洛因
一杯红酒加冰毒 花季少女赴黄泉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导航
关闭

我的购物车

Viewed

Recently Viewed

关闭

商品分类